(展览信息)
展期:8月8日——10月18日
地点:泸州市博物馆一楼大厅
门票:免费
当一件布满裂痕的瓷器重新变得光洁莹润,当一幅残缺的古画重现舒展流畅的线条,当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历史通过文物“开口说话”——这不是魔法,而是文物修复师们用双手创造的奇迹。
现在,这场奇迹的“成果展”就藏在泸州市博物馆里。
8月8日——10月18日,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成果展在泸州市博物馆大厅展出,每一件文物背后,都藏着修复师们与时间磋磨的故事。
展开剩余73%为什么要看这场展览?
这些展出的文物,或许不是最耀眼的国宝,却每一件都带着“重生”的温度。
你能看到:几近破碎的陶器被精心拼接,缺失的部分用可逆材料填补,既还原了它最初的模样,又小心翼翼地保留了时光留下的痕迹;褪色残缺的古画,经过修复师无数次的色彩分析与层积处理,重新焕发出当年的鲜活……
它们是修复技艺的“成绩单”,更是文物修复工作的缩影——不是简单的“修补”,而是用科学与敬畏,让沉默的文物重新“活”过来,让历史的碎片重新拼接成完整的记忆。
文物修复,到底有多重要?
很多人或许会问:旧物件坏了就坏了,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去修?
但对文物来说,修复从来不是“多此一举”。
它是历史的“守护者”:一件文物可能是千年前古人生活的见证,是一场重大事件的遗存。一旦损坏消失,那段与之相关的历史可能就永远成了谜团。修复师的工作,就是守住这些不可再生的“历史证据”。
它是文化的“延续者”:从青铜器的纹饰到古画的笔墨,文物里藏着古人的审美与智慧。修复不仅是恢复它的“颜值”,更是让这些文化遗存得以传承,让我们能隔着千年时光,与古人“对话”。
它是一场与时间的“赛跑”:文物会自然老化,会因意外受损。修复师们像“文物医生”,用专业知识诊断“病情”,用精湛技艺延缓“衰老”,甚至让濒临消失的文物重获新生。
致敬那些“与时光对话”的人
文物修复师,他们常常在实验室里、库房中,对着一件文物反复研究、打磨,一坐就是一整天。
他们需要懂历史、懂化学、懂材料学,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敬畏心——既要“修旧如旧”,不破坏文物的原始信息,又要用现代技术为文物“续命”。
就像这次大赛中的修复师们,为了让一件文物重现光彩,可能要查阅上百份资料,尝试十几种修复方案,在“最小干预”与“最大还原”之间反复权衡。他们的双手,不仅有技术,更有对历史的温柔与尊重。
来源丨泸州市博物馆
编辑丨王燕
发布于:北京市